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
11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最新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在会上表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6个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截至今年6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法治保障有力加强。“我国已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等全面落地。”衡付广介绍,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利审查政策,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及时有效保护。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杨帆表示,随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的实施,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资源高效对接,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网点423家,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162家,基本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覆盖,更多企业和创新主体能够就近享受到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务。《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各部门各地方,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专利转化运用难问题,深入研究、精准破题,加快推动专项行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积极成效。摸清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家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全国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已进行全面盘点,筛选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超过3.8万次,同比增长24.1%。聚焦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今年2月出台的《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培育一批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目前已有超过1.7万家企业参与该计划,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说。王培章介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按需匹配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等惠企政策,加大精准服务力度。组织超过40万家创新型企业在线上进行存量专利订阅和评价,推动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进程。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实现246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累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双边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国大力强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有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知识产权合作网络越来越宽广。在外观设计领域,11月11日至2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会议,成功缔结《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衡付广介绍,多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参与该条约的谈判工作,此次条约的成功缔结标志着外观设计领域国际多边合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9.2万件,同比增长5.3%;商标注册12.1万件,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认可。”郭雯说,未来,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完善与外资企业的沟通机制,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更有针对性,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持续注入信心。(记者李思雨)转自: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5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