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产学研向新:减“体重” 换“绣鞋” 一款新农机如何解决田间痛点
最近几年,在水稻生产领域,“再生稻”是一个热门模式。第一茬稻子收割后,还能再长一茬。在种“两季不够一季有余”的地区,不仅可以多打粮食,还能最大程度减少育秧、整地、插秧的成本,受到很多农户欢迎。但有一个痛点,一直难以解决,那就是头季收割时的碾压率太高。“收割机把稻桩压倒了,第二茬产量就不理想。”记者此前在湖南多个水稻种植基地采访时,都听到过种粮大户有类似的反馈。田间的痛点如何解决?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组,来到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的试验田里。记者看到,传统履带式收割机一般重达四到五吨,又宽又长的履带来回碾压,不少稻桩“零落成泥碾作尘”,没法再生。湖南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农业装备研究室主任李辉副研究员介绍,要想减少碾压,又宽又长的“大鞋”就得改得更“秀气”。普通收割机履带宽度为450毫米或500毫米,而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的履带宽度要减到350毫米及以下。然而在泥泞的稻田里,“绣花鞋”往往撑不起大块头。还得给收割机“减减肥”。李辉介绍,研究人员想方设法为收割机瘦身。从应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到进行整机结构优化,再生稻收割机的“体重”成功减到了3.8吨。除此之外,割台增宽、底盘抬高,改进秸秆的粉碎、抛洒方式,更让再生稻收割机贴近田间实际生产需求。“这是全国首款通过农机部门检验推广鉴定的再生稻收获机,实现头季机收压损率从50%降至27%以下,较传统机械作业可实现再生季增产20%以上。”李辉介绍,目前,这一机械已在湖南岳阳某农机企业进行批量生产,今年已销售十几台,预计明年可以实现更大规模量产。“可以说初步解决了再生稻头季收获中的痛点。”“我们牵头和参与了省、部各级再生稻机械化生产行业标准和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推广鉴定大纲的制订,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开了一个好头。”李辉说,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再生稻低损收获装备研讨交流会,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特色的机械产品同台交流,共同为解决田间的“痛点”出谋划策。(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孙超叶子)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4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