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显效 就业市场“开门红”
3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介绍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情况。她表示,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今年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保持总体稳定,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来看,就业市场平稳有序,好于预期。未来将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就业举措,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开局好于预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的“晴雨表”。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目标。“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来看,就业市场平稳有序,好于预期,截至2月底,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服务活动4.6万场,发布岗位3200万个,有了良好的开局。”王晓萍表示。例如,北京市“春风行动”正在各区火热开展,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0余场、发布岗位信息25.5万余个、帮扶2万名本市就业人员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直播带货、视频推介、送岗入村;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并已于3月1日施行;广西还举办了桂粤协作首场残疾人招聘会。同时,王晓萍也进一步分析了今年前两月就业市场的三个特点:一是劳动者外出早,大年初一开始,农民工就已经陆续外出,期盼早返岗、早复工;二是企业招工早,很多企业在年前就提前启动劳务洽谈,节后立即组织定向输送,期盼早开工、早生产;三是招聘活动火热,各地招聘现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进场求职人数大幅增加。“关于今年的就业形势,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保持总体稳定,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创新创业也将提供强大的动能,新的就业增长点也不断涌现。”王晓萍表示。仍存结构性矛盾在新闻发布会上,王晓萍也表示,“稳就业、促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减负稳岗就业政策调整优化,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通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为什么会出现就业总量大,但依旧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呢?“一些技术性工种难以找到合适的员工,而大量大学生毕业短期内找不到工作,既有局部需求不足引起的供需错配,也有短时间内毕业生集中毕业导致的供给规模激增,还有大量的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适配当下就业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加速换挡和转型,高等教育系统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人才培养结构错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陈建伟认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为了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目前已有四川、河南、贵州、广西、安徽等地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建造高技能人才。此外,陈建伟认为原因还有两个,需求不足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所以未来既要积极扩大内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要建设老龄友好型劳动力市场。”加力服务业稳岗扩岗今年如何发力稳就业?王晓萍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落实落细稳就业各项举措,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强化助企纾困,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倾斜支持,推动政策精准落实,高效直达”。“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政策倾斜,会解决未来的大量就业问题。”陈建伟认为,“虽然小微企业就业容量大,但其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够稳定,也没有规模效应,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不稳定性会降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例如中小微企业频繁进入和退出市场会导致岗位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除了支持小微企业,王晓萍还提到,要支持零工市场的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举措。“零工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时代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经济形态,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往往也是脆弱人群的就业风险上升期,如果不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就不利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陈建伟分析称。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向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表示,“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因此零工经济这种新就业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一个是与平台企业、投资方、经营方没有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个人权益无法得到直接保障,因此建立好保障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增加就业人数”。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张晗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