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
建筑碳排放与建筑全产业链中每个专业工种都密切相关,既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建筑方案设计、结构与构造设计、机电设备系统设计等,也包括各类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与设备安装、室内外装饰以及配套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还包括建筑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从理论上说,每个工种都有减排的潜力和可能。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规划与设计企业、建材生产厂家、技术研发单位、施工与安装企业等,为推行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作出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节能、低碳建筑科技发展到较高水平后,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潜力在逐渐变小。一直以来,业界都期望能够发明创造出变革性的技术或产品,全面推广后即可实现建筑领域碳中和,但事实上,实现这些期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过去30多年研究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历程不难发现,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设计两个方面,前者被给予了更多关注。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热泵、光伏光热、高性能门窗等多种建筑节能技术,在提升建筑品质与环境性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建筑用能效率。而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则略显逊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北方采暖居住建筑为对象,《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设计规范出台,建筑外保温等节能技术体系在寒冷和严寒气候区采暖居住建筑中逐一落实,节约采暖用能效果明显。不过,在解决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等气候区节能设计问题时,尚没有研发出与地域气候特点相适宜的对策,仍借鉴北方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在以夏季空调能耗为主的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气候区推行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维护成本。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善城镇建筑宜居品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能源等资源消耗,直接或间接增加碳排放。未来,需进一步厘清绿色建筑内涵并明晰技术路线,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一是准确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按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最新定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几乎包含了建筑性能的全部。从建筑使用者角度来说,绿色建筑一定是健康建筑,即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强调“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二是重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减排。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数据,2020年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8%,高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占比,但会随着建筑量的下降而减少。由于二氧化碳的产生是一个化学过程,建筑施工和运行不会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看,运行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会一直存在,其占比还会随着建筑量的增加、建筑环境品质的提高而逐年增加。三是把节能减碳的重点放在减少采暖、空调与照明能耗上。一方面,按照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计算,建筑采暖、空调与照明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很小,以北方采暖住宅为例,每平方米每年运行能耗小于10千克标煤,碳排放量在20千克左右,但全国超过650亿平方米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总量较大。另一方面,建筑采暖、空调与照明能耗和碳排放的高低与建筑形体、室内空间组织和围护结构构造方式密切相关,即与建筑方案创作和施工图设计密切相关。优秀的建筑方案设计,可以通过巧妙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零能耗和零碳排放。四是着力提升建筑师绿色建筑方案创作和设计能力。建议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基础研究,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定量化性能指标逐一演化为设计计算参数,将各种类型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及建筑学专业教材内容绿色化,确保建筑师能够创作出绿色建筑方案和设计蓝图。(刘加平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转自: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33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