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布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78
多地发布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助力“双碳”,人才缺口这么补近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局等6部门发布《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人才选拔培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只是天津,放眼全国,上海、吉林、贵州、内蒙古等地相关政府部门也已经陆续发布了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升绿色低碳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各地方案中都提到的一项内容。产业、技术变革催生新需求2020年,我国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双碳”目标。其实,早在“双碳”目标提出前,我国的清洁能源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在水电、风电、光伏及氢能、储能等领域,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均在有序进行。而当“双碳”目标提出后,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就此开始,清洁能源领域人才队伍开始走上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之路。面对新形势,原有人才队伍能否满足需求呢?答案是否定的。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牛萍在具体调研中发现,战略科学家不足、复合型人才稀少、产业人才短缺成为当前“双碳”科技人才市场的主要特点。牛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面向“双碳”目标,通识教育难以满足复合型“双碳”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导致高校“双碳”科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与此同时,“双碳”领域相关产学研合作不足,产业人才缺乏,这些都是导致“双碳”人才出现紧缺的原因。在具体产业方面,从教育部下发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储能与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等领域尤其缺乏人才支撑。“人才需求的改变,源于产业需求的变化。”相关业内专家表示,“在‘双碳’目标提出前,氢能和储能产业关注的是‘能’,而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产业的关注点转变为‘碳’。换言之,‘双碳’目标的提出使氢能和储能等相关产业的技术目标,由追求相对减排率转变为追求绝对减排量。”不仅是产业变化,技术变革也会带来人才需求的改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其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并运输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具有减排规模大、减排效益明显的特点。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并未“合体”,而是各自分散在不同行业。伴随降碳要求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被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同时,行业从业者也要完成技能、知识等的“交叉融合”,此外还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加入。产学研多方推进人才培养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拔地而起。示范园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拉了个群”,联合产学研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源网荷储”(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发展,建设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示范园中的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是三峡集团培养储能技术人才的一个基地。”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尹立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20年,他们综合考量全球先进储能技术,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选择对8种新型储能技术进行研究,并建成2个行业急需的大型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余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联合培养人才。此后短短2年,一系列储能技术成果相继落地:当前国内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设备,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储能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科研成果创下“行业之最”的同时,科研人才也不断涌现。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集团已培养博士20余名,其中15名青年骨干研发人员已走上企业储能一线工作岗位。产业之外,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也加快了探索的脚步。2021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作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该研究院整合清华大学相关领域学科优势,直面“双碳”领域复合型人才稀少等难题,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环境学院教授鲁玺介绍,目前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有8个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涵盖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建筑、零碳交通、工业深度减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战略及气候治理与碳金融等交叉领域,以系统思维推动碳中和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关键一步在于转变观念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正式印发,从国家层面对“双碳”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此后,各领域“双碳”行动方案陆续出台,“双碳”“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双碳”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举措不断优化。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明确22条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同年8月17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提出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和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设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人才队伍。“对于‘双碳’人才的培养,我国在‘双碳’‘1+N’政策体系下,不断统筹优化‘双碳’科技人才培养举措,顶层设计已相对健全。”牛萍介绍,但在省市区县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双碳”工作实施方案及规划中,对“双碳”人才培养虽有所提及,却仍然缺乏关于“双碳”人才的专项政策,缺少更具体的实施举措。在牛萍看来,双碳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在于转变观念。从科研人才到产业人才,都需要将“碳”的观念树立起来,提升自身的“双碳”素养,让“双碳”理念先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科技人才“双碳”素养提升行动,为各类“双碳”人才涌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未来,面向“双碳”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牛萍建议,要建立“双碳”重点领域全球高层次人才动态监测机制,为“双碳”科技人才靶向引进和自主培养提供决策参考;加强符合“双碳”标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在国际标准平台上扩大中国的影响力。(科技日报记者何亮)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2662.html

相关文章

超45%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 县域龙头和城乡纽带作用凸显

县医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覆盖人口约9亿。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按照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我国各地卫生健康系统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

国内油价迎来年内最大降幅

本报北京8月8日讯(记者熊丽)国内油价迎来“两连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4年8月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05...

多所新大学今年启动招生 专业以新能源等工科为主

各地教育部门近日陆续发布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大湾区大学等多所新大学获批设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今年启动招生。这些大学设立的专业中,新能源、工程技术等工科专业占绝大多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

半年涨5000,澳再对留学生“开刀”

澳大利亚政府8日宣布,再次提高国际学生申请留学签证所需提供的资产证明金额。据路透社8日报道,自5月10日起,申请澳留学签证必须出示至少29710澳元(约合14.1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证明。去年10月,该...

总投资500亿元!全球最大丙烷脱氢制造基地年底投产

9月4日,位于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的金能新材料与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期施工现场,化工装置高耸林立,管道纵横交错,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二期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丙烷脱...

瞄准绿色GDP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近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全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湖南、浙江、安徽等多个省级中医药大会密集召开。《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围绕价值链增值,瞄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