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热退潮了?
音乐节的热度在骤降。往年,“五一”是各大音乐节品牌的必争之期,但出乎意料的是,今年一些音乐节不战而退,纷纷爆出取消的消息:原定于5月1日—2日在无锡荡口古镇举办的“无锡荡YOUNG音乐节”宣布延期举办,同样原定档于5月1日—2日的贵阳空港玛卡龙&半糖音乐节宣布取消……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延期或取消的音乐节已二十有余。“取消潮”和“延期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风口浪尖的音乐节市场。近年来热闹一时的音乐节,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结局?“不可抗力”是卖不出票的遮羞布?前不久,于4月13日举办的西安丝路音乐节,因为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不得不于当天宣布临时取消,打了很多乐迷一个措手不及。公告中称,“门票会在3-5个工作日陆续进行退票处理”,“对于外省来观看13日演出的乐迷朋友的交通和住宿费用,也会作出一定的补偿”。不过,这种临时取消还算事出有因。更多取消或延期的音乐节,仅在公告上点出“不可抗力”四个字,并未作进一步的说明,让乐迷浮想联翩。分析这些因“不可抗力”取消或延期的音乐节:有一些音乐节是刚刚成立的新品牌,也有一些是背靠头部音乐厂牌、具有一定观众基础和市场口碑的老牌音乐节;有的音乐节定位偏小众的曲风,但也有音乐节演出阵容颇具吸引力,不乏一些能扛票房的头部歌手;从音乐节的举办城市来看,也是一二三四线城市皆有,很难归纳出其中的共同点。因此,关于“不可抗力”背后的真正归因,成为很多人的好奇之处。疫情三年对演唱会市场的冲击,变相促成了音乐节的强势崛起,人们对音乐节的追捧一直延续至今。一场音乐节,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乐迷为之奔赴,带来切实的经济收入和当地知名度的提升。这也造成了很多地方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为场地建设、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等情况。针对这次音乐节的扎堆撤档,便有网友揣测,这是一次市场过度扩张之后的回拨。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和音乐节爱好者直言,所谓的不可抗力只是卖不出票的遮羞布。根据售票平台上显示的数据,有些宣布取消的音乐节在链接下线之前仅仅卖出2000多张票,相当于一场livehouse的体量,这当然不足以收回高额的运营成本。宣布取消,相当于及时止损。自线下演出市场回暖以来,大量的传统音乐节品牌和新涌现出的品牌为乐迷带来了“久旱逢甘霖”般的欣喜。音乐节的势头为何急转直下,乐迷不再愿意为之买单了呢?在经历了去年演出市场井喷式发展,人们迫不及待地报复性消费后,今年观众消费逐渐回归理性,面对更加多样的选择后会更加追求性价比。因此,票价不占据绝对优势的音乐节很难成为消费时的首选。纵观各大演出售卖App,音乐节平均单日票价已站上550+的峰顶,并不断攀升,部分双日VIP套票高达1480元,基本相当于大热歌手的前排演唱会位置。“与其站着看半天演出,还不如买个看台位置安安静静地看场演唱会。”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乐迷的真实感受。此外,与音乐节刚刚升温时人云亦云般的夸赞不同,音乐节的年度关键词变成了“体验差”。网友纷纷晒出让人大跌眼镜的音乐节现场,要么荒无人烟、人迹罕至,要么深处田间、喂半天蚊子。去年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由于选址偏僻造成多人丢失重要财物,大规模的失窃使得该音乐节迅速登上热搜,实时热评里基本全是“再也不来南阳了”的声音。高票价与低体验的矛盾,愈发降低了音乐节的性价比。阵容的同质化也是音乐节一个备受诟病的地方。由于具备“票房号召力”的艺人有限,主办方在邀请艺人时也往往会打安全牌,使得观众会面临阵容“同质化”的困境。“来来回回都是同一拨人”,这种超高重复率的阵容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很难提起消费欲望。当消费市场回归理性之后,音乐节再难回到场场火爆的局面,赚快钱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这时考验音乐节的,是高质量的品牌运营能力、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以及长期的续航和发展能力。音乐节的火爆并非只局限于线下演出的小范围营收,而是能够起到辐射带动效果。综合音乐节的号召力、消费带动能力等因素,近来各地文旅产业将发展的眼光投向了“文旅+音乐”的模式,希望能通过音乐节的带动效应拉动游客前来消费。但是,关于音乐节的流量问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就是城市文旅发展的“助推剂”,利用得不好就是城市治理的“放大镜”。因此音乐节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文旅部门的有效管控,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是“文旅+音乐”模式能够生效的必经之路。近几年随着音乐节市场的火爆,出现了不少新入局者,其中虽然存在能够起到“鲇鱼效应”迸发市场活力与生机的新晋品牌,当然也存在一些“草台班子”进行“一次性”营收,根本不考虑品牌效应的长尾效果。为了遏制这种情况,主办方应该从前期宣传、选址、定价等方面确定面向的人群,在后期售后上从人身安全、财物安全等方面给予一定保障,打通观众“想来”和“来”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是音乐节品牌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之举。音乐节市场的火爆使得很多投资者躬身入局,目前音乐节的各大品牌在艺人阵容、舞台设计、宣传预热上下足功夫,但很少有IP真正从观众的心理出发,结合其期待视野进行音乐节的设计和策划。总的来说,形式上的“卷”大于内容上的“卷”,这也是目前音乐节市场亟须意识到的问题之一,“卷”到最后,能够体现主办方差异的就是人文关怀和细节服务,因此主办方应该持有“以观众为导向”的理念将细节服务落实落深,将细节的安排细化到每个末端,让观众看出主办方的诚意,同时也符合消费者的期待。转自:大众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2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