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交通事故要谨防“代赔骗保”

数智人2024-03-13产业资讯96
3·15消费观察日前,广东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召开了专班工作会议。会议通报,去年,协会协助会员单位完成刑事立案4件,涉案人员51名、涉案金额约1000万元。记者调查发现,“代理退保”“代办理赔”等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已屡被监管及执法部门曝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醒广大消费者依法依规索赔,切勿相信“代办理赔”。已有“骗保黄牛”因保险诈骗获刑据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开展了大数据反保险欺诈专项活动,联合建设全国首个保单信息网络查控系统。据广东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简称“保通代理”)介绍,2023年,该公司共排查长险风险保单1.7万余件,保单退保率压降至3%以下。由于交通事故中人伤理赔涉及环节多、手续复杂,且部分消费者对医疗相关费用不甚了解,就产生了“骗保黄牛”人群。近年来,监管及执法部门严打击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保险利益的行动不断升级,其中不乏“代办理赔”保险诈骗被判刑的先例。2022年11月,“人伤黄牛”团伙诈骗案件涉案人员李某、罗某等就因保险诈骗罪,被湛江市坡头区人民法院判刑并处以罚金。骗保者多在医院物色交通事故伤者记者梳理多个“代办理赔”案件发现,“代办理赔”多数在各大医院物色交通事故伤者,压低赔偿标准,欺骗伤者称通过其代理可以获得更多赔偿款。随后,与伤者订立口头或书面代理索赔协议,由骗保者一次性支付伤者一定数额理赔款(即“买断协议”),或者根据最终的保险理赔款抽取提成(即“分成式协议”)。获得“授权代理”后,“代办理赔人”会通过虚高评残、恶意挂床骗取住院补贴、隐瞒和截留赔款等手段,欺诈伤者和保险公司。后期,还可能经过法院诉讼判决方式,非法提高保险公司赔付成本,损害伤者和保险公司的利益。人保财险提醒,车辆发生人伤交通事故后,切勿听信“索赔代理”“咨询公司”人员的承诺,更不可开具个人银行卡、身份证复印件交与“代办理赔人”代诉讼、代领赔款。“损伤未痊愈不要急于评残,待身体完全康复后,提前咨询保险公司鉴定流程,双方共同委托预约鉴定,亦可接受保险公司伤残自评服务,减少奔波劳累,也可避免产生理赔争议。”监管部门提醒,有些消费者向保险公司提供虚假材料,沦为骗保者们违法犯罪的工具,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追究刑责。典型案例轻信“热心人”代为理赔“人伤”又“破财”市民唐某骑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多发性骨折。经保险公司初步核定,损失10万元,待手续齐全后即可理赔。其后,一位“热心人”李某在医院找到唐某,称可代办保险理赔,帮其索赔20万元。唐某按要求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等材料,签署了代理协议。协议约定代理费为赔偿金的10%,赔偿金低于20万元则不收费。此后,李某开始伪造理赔材料,以伤者名义向公司索赔。在审核理赔资料时,保险公司发现材料疑点众多,协商无果后,将该理赔案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按前期核定的10万元赔付。由于唐某和李某签订了“代理协议”,“热心人”李某反过来向唐某索要代理费;李某更威胁若不支付代理费,则举报其伪造部分理赔材料。最后,唐某支付了1万元代理费。可谓“人伤”又“破财”。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冬芹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21900.html

相关文章

2020年Q4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3026万台 同比增长7.7%

IDC发布《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026万台,同比增长7.7%。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寒假后春季学期能否正常开学?教育部回应!

1月31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王登峰关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教育部目前要求全面...

1月份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价格环比下降1.3%

国家统计局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7%。1月份,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煤...

“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北京启幕

7月23日,“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在北京开幕。作为中国原创IP,此次展览以3D光雕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使用48台高清投影...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发布

10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在率先推出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中,科技部研究制定了“揭榜挂帅”榜单模板,作为单...

供热领域需直面高碳排放难题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2年北京试点碳市场核查工作质量评估情况,发现部分核查机构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核算边界识别有误。其中,4家机构的核查排放量与被核查排放单位的实际排放量差异超过1000吨,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