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突破,中国饭碗何以装进更多吉林粮?

数智人2024-03-11产业资讯102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三月的吉林大地,春寒料峭之下,早已春潮涌动。春耕备耕,农资先行。各地供销社、农资企业、合作社蓄能出发,为今年开局起步打好“组合拳”,唱好增产增收“第一曲”。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吉林视察,每次必看农业、必讲“三农”,为吉林农业农村发展擘画蓝图、指路领航。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潮头,吉林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为国家多产粮、产好粮,让“中国饭碗”装进更多优质吉林粮。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刚刚过去的一年,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多增了1.5斤吉林粮。回溯2023年,种植业五谷丰登,畜牧业六畜兴旺,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的吉林大地,率先迈出农业强省建设步伐——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8.02亿元,同比增长5.0%;粮食总产83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亩产958.2斤,稳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700万亩,居全国第1位;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完成率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4%,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5557家、5730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岁稔年丰的背后,是勤劳朴实的吉林人对“饭与碗”“民与国”的执着思考和笃行不怠,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今年,吉林省力争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880亿斤以上、向900亿斤冲刺。”吉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德明说。粮食是土地的馈赠。土地不存,粮将焉附。人勤春来早。春节假期刚结束,大安市1200公顷盐碱地治理项目全面启动,增施有机肥工作有序进行。“2023年,改良后的耕地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1万斤以上。按照这个标准,4年以后,每公顷产量1.5万斤以上不成问题。”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信心满满。曾经贫瘠的吉林西部盐碱地,依托河湖连通、引嫩入白等工程,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生态水网。“以水定地”种植水稻,“以稻治碱”涵养生态,长期“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正在被唤醒。2023年,吉林省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增加粮食产量2亿斤,为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新引擎。盐碱地“消”,黑土地“长”。行进在吉林省梨树县乡间,被秸秆覆盖的黑土地一望无际。走进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粮垛子”和排列整齐的大型农机具。“去年我这1.5万亩地,玉米单产2000斤左右,比10年前增加三成!”谈起效果,全国人大代表、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高兴地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之际,她计划提出关于在农户中开展高产竞赛的建议。同传统耕作模式相比,“梨树模式”不仅能解决秸秆利用问题,还能防风固土、抗旱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长出的玉米棒大、轴细、籽深。保护黑土地使命在肩,吉林击鼓催征。颁布实施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建立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守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为全国黑土地保护贡献“吉林方案”。“今年,全省力争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800万亩。”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处长刘彦佐说。从“靠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5G监测、无人机植保、水稻侧深施肥、抗旱节水、统防统治……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吉林粮食增产潜力不断释放。2023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吉林省粮食生产战胜干旱、洪涝等多重挑战,取得“优粮”答卷,得益于多项农业技术的创新突破——首次筛选出耐密耐盐碱品种88个,8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全省建设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30个,在16个县建设高产示范区25个,打造高产样板……亮眼成绩单背后,折射出吉林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走进乾安县大遐畜牧场智能化田间管理控制室,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和养分,通过电脑科学配比,只需一个按钮,就可以精准地点对点输送给每一株作物。“通过采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浅埋滴灌等技术,节水达到30%,提高施肥率20%以上,平均增产30%左右。”乾安县大遐农业公司董事长刘子良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吉林省通过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实现粮食主产县全覆盖,多措并举推动各地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仅推行的‘水肥一体化+密植’一项增产增效技术,增产粮食10亿斤左右。”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粮食作物技术科科长胡博说。在粮食增产的同时,推广“一地多用、一田多收”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5.39万亩,创历史新高,为全省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看粮食产量,也看产业链条。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18.74万平方公里的吉林大地物产丰富、景色秀美:东部层峦叠翠、碧波万顷,盛产人参、食用菌等长白山山珍;中部沃野千里、林田相间、稻谷飘香;西部水草葳蕤、鸥鸟成群、渔牧兴旺……立足河湖、林草、果蔬等资源优势,吉林省全面发展“四季农业”,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树上摘的、地里长的、水里游的等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2023年,吉林省强势推进“千万头肉牛”工程,肉牛饲养量770万头,增速达9.9%,居全国第1位,越来越多的肉牛食品推向全国市场。由皓月集团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培育的“沃金黑牛”已形成六大系列64种加工产品,市场辐射27个省、607家大型综合超市,产值达10.18亿元,收益超2亿元。“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肉牛产业大发展,通过精深加工将一头牛‘吃干榨净’,实现‘一头牛一台车、四条腿追赶四个轮子’的产业发展目标。”全国政协委员、皓月集团董事长丛连彪说。乡间“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大产业。吉林省通过践行大食物观,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蓬勃发展——2023年,全省梅花鹿饲养量78万只、鹿茸产量1111.5吨,居全国第1位;人参产量3.4万吨,居全国第1位;黑木耳产量118.4万吨,居全国第2位;棚室面积达到76.4万亩,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达到178家;近百个5000亩以上大水面无一荒芜,年加工水产品规模达5000多吨……如何把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吉林省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破题,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良田沃野间,现代农业产业已串珠成线、集群成链。目前,全省玉米水稻、生猪、肉牛肉羊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禽蛋、人参、果蔬、林下及林特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广袤田畴,春光明媚。新一年的耕耘已经开始,新一年的丰收正在孕育,吉林现代化大农业的脉动,澎湃有力。(赵宝忠闫虹瑾)转自:彩练新闻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21773.html

相关文章

绝味食品首季业绩升 投资收益10年亏8年去年净利降7成

绝味食品(603517.SH)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根据绝味食品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初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紧盯元旦春节消费热点,加强价格波动监测

中新网1月31日电国新办31日就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蒲淳在会上表示,元旦春节是消费的传统旺季,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质量...

我国最大储气库日注天然气量创历史新高

记者今天(15日)从中国石油获悉,我国最大天然气储气库新疆油田公司呼图壁储气库,自3月28日开始本周期注气以来,已累计注气突破20亿立方米,日注气量最高达到26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为今冬明春西气...

2021年焦化行业总体运行平稳 落后产能淘汰有序推进

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近日发布2021年焦化行业运行情况:2021年,焦化行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碳达峰碳中和等,总体运行平稳,落后产能淘汰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进博会采购商呈现三大新特点

第五届进博会期间,来自各省份、行业的交易团瞄准全球优质产品和服务,“购物车”内容不断丰富提升。在“四叶草”的每一个角落,一项项合约、合作不断达成。观察交易团及其进博“购物车”,三大特点明显。一是质量和...

世界多国出现新冠病毒“二次感染”?钟南山作出最新判断

继中国香港24日报告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病例后,荷兰共发现4例类似病例,比利时出现1例二次感染者。巴西圣保罗一家医院也报告,正在调查7例可能的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对于这种现象,钟南山院士作出最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