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学前教育,为何“抢跑”难止
石家庄一家设在社区底商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幼小衔接等多种培训课程。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阅读提示教育部网站不久前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消息一出,“给孩子报班了吗”一时又成为家长们见面时热聊的话题。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课程提前学,在许多家长看来,已经是早期教育的常规流程。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开设小学课程的公立幼儿园,正在被家长们“冷落”。到了幼儿园大班,把孩子转学到教育机构开设的幼小衔接班强化学习小学课程,也成了趋势。对此,教育专家提醒,家长们别只顾着“抢跑”,最终却丢下了孩子。10月4日22时30分,石家庄盛世御城小区。“乐乐,你们英语老师留的朗读作业今天忘录了,快起来,录完再睡。”5岁的乐乐睡眼蒙眬中被妈妈陈果喊起来,捧着妈妈递来的早教班英语教材,念了一段一分钟的英语对话。陈果赶忙把视频上传到乐乐英语培训班的微信群,还不忘和老师说抱歉。乐乐从三周半开始上英语早教班,“作业”这儿词,他早就不陌生,没完成作业,他知道“不行”。陈果在石家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几乎所有的非工作时间,都优先安排带着儿子上早教班。英语早教班每周两个课时,乐乐已经上了2年。此外,乐乐还上着幼小衔接班、数学思维班、作文班和乐理班。“妈妈,我想玩会儿。”陈果说,经常听到孩子这么央求,也觉得孩子太累,“可现在就是这个全体‘抢跑’的形势,能怎么办?”小小年纪上着多个早教班、每天都要做作业的乐乐,不是个例。学龄前儿童学汉字、学拼音、学数学、学英语,特别是在上小学的前一年,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已经是普遍现象。家长之间日常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你家孩子报班了吗?迎合家长们对孩子的安排,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幼小衔接班,承接公立幼儿园大班的“转学生”。“公立幼儿园不让教小学的内容,大班才学十以内加减法,而在私立幼儿园中班都开始教两位数加减法了。”家住石家庄桥西区的宋雪飞,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去年上了一年级,她才发现,儿子的很多同学都“抢跑”了。今年九月,小女儿该上幼儿园大班,宋雪飞果断让孩子从公立幼儿园转学,上了一所教育机构的幼小衔接班。宋雪飞家附近有三个幼小衔接班,为了决定去哪家,她对比了教学理念、课程安排、师资水平、校舍环境、午睡条件、饭食安排,还找了之前上过的学生和家长、片区学校一年级的老师做了一番口碑调查。虽然女儿每月学费比儿子当初贵了2000多元,但宋雪飞“心里踏实多了”。“我不指望孩子上一年级就拔尖儿,但其他孩子都提前学了,她不会,太影响自信心。”宋雪飞说,她身边很多妈妈都和她一样有这样的担忧。采访中,记者加入了几家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家长微信群,很快,记者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推送。微信群里,课程顾问发信息:“各位家长,这是来自我们学生家长的真实反馈。幼小衔接班肯定要报,现在报优惠多多。”文字之后配上一段家长夸赞教学效果好的微信对话截图。不时还有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直接打电话来,边打听孩子信息边推销课程:“请问您是某某的家长吗?孩子快上小学了吧?要不要考虑上个幼小衔接班?我们的特色是珠心算。”不仅线下培训机构不断来电、发信息,线上早教课程也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家长报班是必须的。“2到8岁学什么?学英语,学思维……”线上早教课程的广告,频繁出现在手机、电视甚至楼宇电梯内,以至于三四岁孩子都学会了广告语。不过,这些线上线下的早教宣传,还不足以动摇所有家长。真正让家长焦虑的是,一些积极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长并不是“甩手掌柜”,他们学历高,有时间精力,更有耐心。“孩子爸爸怪我给孩子报的班多,他不知道孩子同学的父母们,很多本身都是硕士研究生,对孩子学习抓得更紧,很多孩子不仅周一到周五晚上满班,周六日也不休息,课上学完课下教。”宋雪飞说。有教育人士关注到,学历高的幼儿家长,在孩子报班一事上抓得更紧、“抢跑”更猛。总之,“别人家孩子都在学”,就足以让家长们紧张焦虑、踊跃报班了。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发的微信截图里,满是家长的夸赞,这些机构究竟能给孩子们传授些什么?9月26日19时15分,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走访了石家庄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开办的幼小衔接班。进入教室,学生们的汉字和拼音作业张贴在墙上,接待记者的“课程顾问”展示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课程顾问”特地拿了两份学生的书写作业做对比,一份是已毕业孩子的,一份是刚入学孩子的,“小学一年级老师给出反馈,在我们这里上过的孩子书写在班上表现最好。”而且,“课程顾问”向记者承诺,孩子学习一年,能认800个汉字,学会汉语拼音拼读,会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全覆盖。这位“课程顾问”介绍,他们还可以提供多种教育培训形式,可以让幼儿园孩子提早学习小学内容。“可以上幼小衔接,也可以在一年级开学前的暑假上两个月的速成班,还可以单独报我们的数学思维、识字读写、英语口语等单独开设的强化班。”早教行业,近些年发展迅速。行业数据统计,2020年底中国早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早教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在石家庄,早教的内容分类已经越来越细,除了传统的钢琴、舞蹈、绘画等艺术兴趣班,游泳、轮滑、跆拳道等运动特长班,近几年又有了数学思维、少儿编程、机器人设计等理科特色班。不过,在家长们心中,早教课程一直有主课和选修课之分,时间上优先保障主课语文、数学和英语。“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培训班也不给孩子报的家长。”宋雪飞了解过,在她大儿子一年级的班上,九成以上孩子都提前学过一年级数学、语文课程,有三分之一以上上过英语早教班。不过,早教机构教学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许多家长却没有深入关注。陈果转发给记者一道乐乐数学思维课堂上学习的看图形找规律题目,记者要转几个弯才能解出来。因为有些题目难,陈果和所有同班的家长都要全程跟着上。“不旁听,孩子要是没听懂,我怕不会讲。”陈果说。作为大人都需要想半天的数学题目,真的适合没上小学的孩子们吗?而且,一些家长发现,学前培训班、一年级把同一个知识点学两遍,孩子仍旧没学会。“同一个知识点,孩子早教班时年龄小理解不了,只能死记硬背,等到上小学一年级,老师再讲时,孩子又会觉得学过了,不认真听,导致两头学不透。”石家庄的袁先生最近发现,上一年级的女儿并不会主动查缺补漏,早教班上了,却是事倍功半。早教班的效果好不好、管多久,不同孩子情况不同,家长感受不同。但上课、做作业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导致幼儿、小学生近视率提高,却是事实。在石家庄一所公立幼儿园工作多年的幼儿教师宁彤,前不久学生入学体检,刚刚对她班上孩子的视力情况进行了统计,幼儿园大班27人,视力4.7及以下的孩子有6个。“很多培训班同时开设线上课程,还要求孩子线上做作业、交作业,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室内学习时间也过长,而户外活动、远距离用眼的时间太少。”宁彤说。记者离开这家教育培训机构时,正赶上家长接孩子放学,门前的道路一时出现拥堵。一辆辆接孩子的轿车、电动车、自行车,在夜色中逐渐散去。这个时间放学,家长和孩子们大概最早8点才能吃上晚饭。近些年,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河北省出台了《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政策在全省公立幼儿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但无形中也推动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由于公立幼儿园不被允许超纲授课,幼儿园的大班学员每年的流失率都在一半以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立幼儿园园长表示。多年来,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试图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却收效甚微,许多私立幼儿园和校外教育机构也根据政策的松紧打起“游击战”:政策紧了就将课程下线,政策松了就继续开班。“我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我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去赌。”采访中,陈果说出了众多家长担心的一面,他们怕一步赶不上,就可能步步赶不上,所以步步要“抢跑”。表面上,只是让孩子提早一年学习小学知识,背后却是家长对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深度焦虑。“教育的压力是自上而下的,幼儿园的压力来自小学,小学的压力来自初中……最终压力的源头来自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成功学文化等多方面,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够解决的。”石家庄一家公立幼儿园的园长表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家长难有“定力”,甚至对培训班趋之若鹜,只能解释为形势所迫。但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智敏看来,家长真正理解早期教育的目标,了解幼儿教育规律,才能对这种急功近利的趋势有所“免疫”。“一些家长在早期教育上重知识,轻素质,认为让孩子尽早学会读、写、算等书本知识,就完成了教育任务,达到了教育效果。”王智敏认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隐性教育”,要比单纯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比如,对孩子专注力的训练,对自律能力的培养,都会对孩子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很多家长和王智敏交流,孩子到了四五年级,仍然不能自主地写作业,写一会就玩起来,要全程陪同和监督,有的孩子甚至一写作业就频繁上厕所,以此来拖延逃避。王智敏表示,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儿童。幼儿园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王智敏说。专家认为,除了家长要提升对幼儿教育目标的认知,要使幼儿教育彻底走出小学化怪圈,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督力度。教育部门在监管幼儿教育小学化、严禁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的同时,更要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让家长真正认识到片面“以知识取人”换取一时的成绩领先,长远来看得不偿失。(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许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们很猛、很拼。猛在报班,拼在知识。谁家孩子认识了多少字,会几位数的加减法,能背多少首古诗……每当有这样的话题,家长们都会绷紧神经、竖着耳朵听。转身回家,决定给孩子再报一个班。3到6岁的幼儿教育,究竟应该把力用在哪儿?幼小衔接,到底应该衔接什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重要性上,健康、语言和社会三个领域,情感、态度、能力三个方面,是排在科学、艺术和知识、技能之前的。幼儿首先要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对比这些培养目标,我们身边却常见这样的孩子:头脑聪明反应快,懂得多,但稍不顺心意就发脾气,哭闹喊叫,看过的图书、玩过的玩具到处乱扔,吃饭、洗漱、睡觉等都要不断催促才能完成。而且,许多孩子不爱运动,从小喜欢捧着电子产品“宅”在家里。而许多教育机构的幼小衔接班,都开办在商业写字楼和商场中,教室很多,可供运动锻炼的活动场地却很少,这也缩减了孩子们的运动时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家长也不能忽视。幼儿要能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长期以来,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听话”,不重视语言思维训练,很多孩子不能在众人面前自信、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直接影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让孩子从融入幼儿园班集体开始,锻炼融入社会的健康心态和能力。幼儿要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一言蔽之,幼小衔接,更重要的靠情感、态度和能力来衔接,而非只是掌握书本知识了事。“80后”“90后”家长的确比上一代人更重视孩子教育,但这种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习得,更应该关注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培养,毕竟能为孩子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近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颁布,提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可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文/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转自:河北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