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还是“智商税”不能总是傻傻分不清
据1月16日《经济日报》报道,最近,“抗病毒面料”在纺织市场上火了。据统计,目前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布局涉及抗病毒面料的专利及产品。在资本市场上,去年底,抗病毒面料概念股股价一度持续飞涨。据此前公开报道,2022年6月,清华大学某研究团队利用电子束接枝改性技术,开发了一种能够广谱消杀包膜类病毒及各种细菌的抗病毒抗菌功能纺织面料,可用于个人服装及家居纺织用品的制作。抗病毒面料的研发成功引人关注,但并不代表其可以很快投入实际使用。比如,最近先后有相关上市公司公告称涉抗病毒面料产品还在测试改善阶段,未形成批量生产,同时表示在实验室环境外,该面料抑菌作用及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实物还未上市,公司市值已攀升不少。抗病毒面料的走红,一方面有企业宣传、资本助力的因素,另一方面缘于人们对“抗病毒”概念的格外关注。自新冠病毒出现后,日常消杀成了普通人的必修课,各种消毒、防疫“神器”相继出现。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消费者时常陷入它们到底是“高科技”还是“智商税”的困惑之中。以近期热销的蓝光消毒喷雾枪为例,虽然有“双管齐下”“蓝光”“雾化”等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噱头,但真正起消毒作用的还是“枪”内的消毒液。这意味着,一个简单便宜的小喷壶就可以和它达到同样的功能。消毒、防疫“神器”是骡子是马,显然需要权威科普机构和人员把它们牵出来遛一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另一款近期走红网络的“消毒卡”产品,早在2020年就有检测中心通过实验证明其效果有限且有安全隐患。最近,“消毒卡”再次大卖,说明其生存的土壤还没被完全铲除。市场欢迎产品创新,也需要相应监管工作的创新。面对不断出现的消杀新产品,相关部门应紧跟节奏,既要在前端对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质量进行监管,又要在后端对刻意夸大产品功效、偷换概念、诱导消费等行为给予警惕和打击。作为各种消毒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电商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对已被证实涉及虚假宣传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及时予以下架,同时要利用技术等手段堵住其改头换面或在风声过去后卷土重来的后路。无论从科研还是消费角度看,抗病毒面料的出现都是一件好事。不过在产品开发尚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成熟样品时就急于放出风声,甚至有意无意与新冠病毒关联起来做宣传,有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做文章、炒热点的嫌疑。如果部分商家为了赚快钱,急于推出技术不成熟的产品,反而可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有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的纺织品抗病毒测试标准,为相关产品划定技术红线。对商家来说,诸多前车之鉴也已证明,只有以重视品质代替制造噱头,以诚实守信代替偷奸耍滑,才是长久经营之道。“就当买个安心。”人们曾怀着这样的心态置办了不少防疫物资。囤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缓解焦虑、获得安全感,但也不能用力过猛,对新产品更应多一些消费理性和审慎,多查查资料、多听听各路说法,有时甚至只是按兵不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一些神乎其神的说法可能就露出马脚了。市场之中,“神器”时时有,概念常常新,无论什么产品,有关各方都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到底是“高科技”还是“智商税”的问题说清楚。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