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医药工业的“脉”
前不久,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带来这样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9.3%,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1.3%,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20%;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创新药品142个、创新医疗器械235个;2023年上半年我国药品审评在法定时限内的完成率更是高达98.8%。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效率、医药产业合理布局以及创新资源配置都跃上新台阶。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药工业对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工业类型包括化学药制剂、原料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等,兼具资本聚集、创新发展、最严监管等特征,融合了多元价值目标,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把好医药工业的“脉”,有助于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监管的持续升级。曾几何时,人们一提起“医药工业”,常容易联想到原料、仿制、低水平重复等标签。医药企业“多、小、散”加大了监管难度,也不利于市场良性竞争。有一段时间,行业既承受药品安全事件带来的政策压力,又面临“卖大输液不如卖矿泉水赚钱”的窘境,尤其是国内制药企业在与跨国药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模式亟待优化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从战略高度重视医药工业,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药品、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用制度建设助推医药工业,2015年开始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及2019年出台的疫苗管理法,都向产业界、科学家乃至国际社会提供了明确的可信承诺,激励其加大研发生产力度,深化供应链合作等。同时,我国加强医药工业规划引领,例如《“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为提升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可获得性描绘了具体路径。成就需要肯定,经验也需要总结。相比主要发达国家,我国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原始创新、仪器装备、研发平台、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增强产业升级,把着力点放在高附加值的创新药、疫苗、高端制剂和医疗器械上。努力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切实把中医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基本药物、儿童药品、急抢救药品等为重点,巩固提升原料药制造优势,发展壮大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药产业,支持发展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同时有效保障各类临床需求,平衡好供需两个方面。此外,监管政策和产业政策应同步发力,从而不断提升医药工业的治理效能,努力迈向价值链高端。(作者:胡颖廉)转自: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1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