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里“萧萧”“挑”“促织”和“篱落”的意思各是�

数智人2024-01-20产业问答72
萧萧:风声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08283.html

相关文章

叹人生几番离合便成迟暮是纳兰性德的那首词里的句子

金 缕 曲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番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 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日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

请问一首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还是“衙斋卧听箫箫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选萧萧,就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相似的一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而安得广厦...

=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仿写

一代军师孔明,为了刘备的遗愿,高吟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病死五丈原。...

送友人里,萧萧班马鸣有什么含义?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所展现的画面

山脚下兰草细嫩短小的芽儿被轻轻的泉水浸着,松林间平坦的沙路上洁净无泥,傍晚,细雨飘飘洒洒的落下,感觉到萧萧的清凉,林间杜鹃鸟在不停地鸣叫。...

小数
2024-01-20 10:30:43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